经济信息
2021年天津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解读
2021年天津市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后,我们陆续收到媒体有关经济运行整体表现、高质量发展成效、“制造业立市”进展、投资项目情况、民生改善等方面关注的问题,现综合解读如下:
一、经济持续稳定恢复
2021年,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严峻,加之上年同期基数抬升等因素影响,全市经济同比增速有所放缓,但仍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,且运行上延续了稳定增长、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,实现了“十四五”良好开局。
1.经济发展“稳”的特征持续巩固
从宏观指标看,2021年,全市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.6%,好于预期目标。援企稳岗不断显效,新增就业人员超37万人,完成全年计划的107.5%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%以内,比上年上涨1.3%。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,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.2%。
从供需两端看,农业生产平稳,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200万吨以上;工业稳定支撑,工业增加值增长8.0%,快于GDP增速1.4个百分点,规模以上工业中,行业增长面达到74.4%,产品增长面达到63.4%,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.9%,比上年提高1.7个百分点;服务业稳步恢复,增加值增长6.7%,快于GDP增速0.1个百分点,1-11月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.7%。固定资产投资(不含农户)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增长,分别增长4.8%和5.2%,外贸出口总量再创新高,全年实现两位数增长。
从要素保障看,能源生产和交通运输稳定有序,发电量增长1.9%,天然原油、天然气产量分别增长5.1%和7.5%,货运量增长7.5%;产业链、供应链短板加快弥补,市场紧缺的集成电路、金属集装箱产量分别增长53.2%和1.3倍;金融要素活力有效释放,12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、贷款余额分别增长5.2%和5.7%。
2.经济运行“进”的势头不断积蓄
从结构优化看,工业结构向高端迈进,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.0%,生物产业增加值增长21.3%;新兴服务业发展活跃,1-11月新服务营业收入增长22.5%,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。需求结构持续改善,实体投资比重提升,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8.2%,明显快于全市投资;消费结构提档升级,新能源汽车、金银珠宝零售额分别增长74.4%和32.8%,限额以上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达到26.2%。
从质效提升看,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,全年增长11.3%,其中税收收入占比为75.8%,比前三季度提高0.4个百分点;工业企业效益较好,1-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快于全国14.1个百分点,营业收入利润率同比提高1.38个百分点。
从市场主体活力看,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26.78万户,比上年增长4.5%,其中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26.58万户,增长4.4%;规模以上工业中,中小微企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市2.1个百分点;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,中小微企业商品销售额增速快于全市0.8个百分点;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中,中小微企业营业额增速快于全市2.5个百分点。
总的看,我市经济长期稳定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,发展的韧性更强、结构更优、质量更好、活力更足。这是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、国务院决策部署,创造性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措施,主动加强跨周期调节的结果,是全市人民笃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,攻坚克难,奋发拼搏,全力打好“治、引、育、稳、促”组合拳的结果。当前我市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挑战,又正处于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,我们要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,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二、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
高质量发展是“十四五”发展的主题。2021年,市委市政府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,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,推动经济稳定恢复的同时,高质量发展态势也在不断深化拓展。从五大发展理念落实成效来看:
1.创新能力持续增强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,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.44%,5家海河实验室完成挂牌,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均超过9000家。规模以上化学纤维制造业、医药制造业、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41.7%、18.9%、13.1%。
2.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。主动融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,高质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,北京地区在津投资占全市利用内资的比重近四成;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港口建设不断加快,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0万标准箱,增长10.4%,位居全球十大港口前列。
3.绿色发展成效明显。扎实做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,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继续同比下降;绿色生态屏障基本成型,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,全年PM2.5浓度、优良天数比例达到历史最好水平。
4.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推进。外贸出口增速保持在20%以上,一般贸易出口占比近六成;积极融入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累计建成海外“鲁班工坊”20个;实际使用外资突破50亿美元,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快速增长。
5.共享发展惠及民生。城乡发展更加协调,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1.84,差距连续3年缩小;社会领域投资增长7.4%,快于全市投资2.6个百分点。总的看,当前我市正在沿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坚定前行。下阶段,我们要继续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,不断开创天津高质量发展新境界。
三、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带动制造业能级提升
2021年,我市深入实施“制造业立市”战略,坚持以产业链为核心抓手,全面实施“链长制”,集中攻坚信创、高端装备等12条重点产业链,逐链编制工作方案,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,对制造业做大做强做优形成了有力支撑。
2021年,12条重点产业链完成工业增加值增长9.6%,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.4个百分点,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72.7%。其中,生物医药、新能源、高端装备、绿色石化、航空航天、轻工、信创、集成电路等8条产业链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。
在产业链的有力带动下,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.3%,快于规模以上工业0.1个百分点,占比接近七成(69.5%),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.1%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.5%,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5.5%,比上年提高0.1个百分点;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.3%,占比达到26.1%。服务机器人、新能源汽车、集成电路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.7倍、54.3%和53.2%。
下阶段,随着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,我市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性、稳定性和韧性将持续增强,也将带动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。
四、大项目好项目支撑制造业投资“跑出加速度”
2021年,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投资对“制造业立市”战略实施的关键性作用,牢牢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机遇,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,不断吸引制造业新项目、大项目、好项目落户津门,以项目之质提振制造业发展之势。
一是持续加大促开工力度,先后组织两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,新项目、大项目明显增多。全年新开工制造业项目490个,比上年增长41.6%,计划总投资增长88.2%。其中计划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9个,增长50%。
二是投资结构持续优化,制造业高技术项目、技改项目投资力度加大,投资质效不断提升。全年高技术制造业在建项目248个,比上年增长9.7%;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22.5%,快于全市投资17.7个百分点;制造业技改投资项目452个,投资增长21.9%。
制造业投资的较快增长,为我们接下来有效应对需求收缩挑战,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,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积蓄了后劲。
五、民生福祉持续增进
2021年,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“三个着力”重要要求,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扎实推进共同富裕,高质量完成20项民心工程,让人民群众切实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,不断增强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一是民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。2021年,教育、卫生、社会工作等社会领域投资分别增长9.0%、25.0%和92.4%。扎实做好冬季提前和延长供暖财政补助,连续六年按需供暖,保障群众温暖过冬。“一老一小”照护服务扎实推进,新增中小学学位5.9万个,新增养老床位4000余张。
二是稳就业、促增收政策发力。强化就业优先政策,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,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,新增就业37.62万人,超额完成全年计划目标,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达到47小时,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得到保障。推出24条居民增收措施,上调最低工资标准,养老金标准连年提高,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.2%,助企纾困政策有力有效、市场主体增多带动经营净收入增长15.9%,在各项收入中增速最快,就业规模增加、企业利润较好带动工资性收入增长8.9%;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0.8个百分点。
三是市场保供稳价成效良好。2021年,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.3%,涨幅比上年回落0.7个百分点,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.3%,猪肉价格下降30.0%,禽肉价格下降2.6%,干鲜瓜果价格下降1.7%。消费品产销良好,规模以上工业中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3.2%,与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蔬菜类、肉禽蛋类、服装类、日用品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2.8%、4.4%、5.3%和16.2%。特别是面对近期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,我市全力做好保供稳价工作,全市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整体平稳,肉蛋奶菜等货源充足,物价基本稳定。
四是美丽天津建设深入推进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,出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,扎实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,生态环境持续改善。“871”重大生态工程稳步推进,PM2.5平均浓度39微克/立方米,比上年下降20.4%,空气优良天数264天,比上年增加25天,12条入海河流水质总体达到IV类以上。
总的看,市委、市政府始终把实现好、维护好、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不断筑牢民生保障改善基础,推动各项民生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。
2022年,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年,也是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的重要一年。全市上下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把握新发展阶段,贯彻新发展理念,构建新发展格局,发扬历史主动精神,坚持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,扎实做好“六稳”“六保”工作,努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确保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。我们有条件、有能力、有信心应对风险挑战,创造新的业绩,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